【B-1復旦精神計畫】
(一) 計畫內容
學生素養與能力指標 |
|
||||||||||||||||||||||||||||||||||||||
計畫 目標 (WHY) |
一、計畫形成緣由 本校為復旦在台校友所創,不管學校校訓、學校願景與教育目標,皆與「復旦大學」一脈相承,近年來更不斷與大陸「復旦」體系學校互動,進行各項交流。所謂「復旦人應知復旦事」,為讓本校學生瞭解「復旦」歷史與精神,開闊學生視野,繼承與發揚「復旦」精神,特利用暑假配合歷史與地理教師的引導,及本校校史典藏、閱讀認證、口述歷史建置、YOUNG-POWER活動辦理,由學校本身的歷史文化開始,充分利用復旦擁有的豐富文化資產,進行傳承,全部課程以靜態課程、動態之交流、座談、典藏等方式,發展成培育復旦人精神之課程。 二、本計畫與整體計畫的關聯性: (一)與A計畫特色課程的關聯: 復旦精神為本校立校宗旨,故於課程發展中將其融入,於B-1計畫中,特發展校史館典藏之整建,以支援復旦人課程,並能協助其他科目融入教學中。 (二)與B計畫內部關聯: 1. 105學年度與B-2「與時代旅人相遇」多元文化紀錄的服務學習隊合作,將復旦大學來台老校友口述歷史部分編輯為復旦史料與復旦生命傳承素材,作為「復旦人」學習對象。 2. 透過各種交流活動與B-3計畫產生連結,B-1為校本特色基礎知能、設施建置,而於B-3國際交流活動展現與突顯。 三、目標 (一)學習「必肯犧牲乃有為;必樂服務乃有用;必能團結乃有力」復旦精神。 (二)培養學生敏銳的史觀素養、觀察力,及使用現代技術進行文史研究的方法,增進學生資料蒐集統整能力。 (三)豐富學生的生命內涵,培養富有競爭力及宏觀視野的「復旦人」。 四、三年計畫目標之進程說明 (一)第一年:先行發展課程教學教案、評量尺規和學習單。 (二)第二年:依據第一年執行成果修正,並進行學習的質性資料蒐集,增加並擴大參與教師人數,並進行校史館館藏建檔。 (三)第三年:依據第一年實施成果執行後持續修正,進行學習的質性資料蒐集,建立穩定的課程模式,廣泛發揮校史館文物教育功能。 (四)經3年累積的實作經驗,當107學年度新課綱實施時,可望發展成本校校本特色課程。 |
||||||||||||||||||||||||||||||||||||||
負責單位與教師社群/成員名單及運作 |
社群名單:
子計畫負責人:何景行 社群運作方式:不定期開會、新課程發展、教學媒材研發、協同備課 |
||||||||||||||||||||||||||||||||||||||
受益 對象 |
一、 直接受益對象: 學生:第一年高一新生、第二年高一、高二學生、第三年全校學生 教師:參與本計畫之教師 二、 間接受益對象:全校師生 |
||||||||||||||||||||||||||||||||||||||
實施 內容 與策略 (HOW) |
一、 實施內容 (一) 靜態課程: 1. 「復旦歷史」課程設計: 自「復旦史」切入,包括校名、校歌、校訓、校徽及復旦中學的創立、發展過程、復旦各教學大樓的命名、碑文資料與校史館文獻等,涵蓋人文與自然景觀的學習,期待復旦學子得以內化復旦繼往開來的精神。 本課程透過大量的圖文資訊蒐集,將復旦的創立過程利用生動有趣的圖像呈現,使同學得以透過授課內容,更加理解復旦創校的理念宗旨與精神。 2. 「復旦地理文化」課程設計: GIS是具有整合空間資訊及協助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決策支援系統。過去的地理資訊系統是使用紙張地圖、打字機、書籍、手工繪圖…等工具,而現在的地理資訊系統,則是利用個人電腦、工作站伺服器、網路...等,此課程試圖教「現在的學生」使用「現在的工具」,去了解「過去的事」,利用GIS讓學生能更深入而宏觀的看待涵育他們的校園,古今、兩岸的比對以及復旦中學與平鎮地區之關聯,尋其脈絡,培養其縱觀分析的能力。 3. 復旦精神融入式課程: 彙整各科與復旦精神相關之課程內容,發展教案,融入課程中,如:國文科的卿雲歌、音樂科的復旦校歌教唱、美術科的碑文之美與意義…,以達浸濡教育之功。 (二) 動態活動: 1. 校史館典藏: 105學年度起配合課程進行文物陳列規劃,招募對檔案編目管理、史料探討有興趣的同學參與,進行1小時檔案管理教學課程,進而以志工形式實際就校史館文獻進行建檔、編目,同時將資料數位化,為以後數位典藏發展奠定基礎,提升校史館支援教學功能。 2. YOUNG-POWER學生交流活動: 每年8月實施,由兩岸所有復旦家族高中生代表進行家族聚會,聯繫情感,藉此活動可拓展學生視野,體會兩岸文化差異性。 二、 實施策略: (一)課程: 課程時間:利用寒暑假開課課程教學。 課程地點:禮堂(復旦歷史)、電腦教室(復旦地理)、校史館(參訪)。 課程對象:所有高一學生。 授課教師:歷史、地理、國文、音樂教師 (二)教學活動: 結合學務處、教務處、圖書館於每學年7月~9月固定規劃相關校外教學活動以落實及延伸課程。 |
(二) 預期效益
指標 |
內容 |
檢核工具 |
量化 指標 |
建構符合校本精神、以學生適性揚才為導向的復旦人課程計畫8小時、融入課程計畫10小時。(KPI:1.1.1) |
課程計畫 |
教師教學觀摩每學期一次(KPI:2.3.1) |
融入式教案 |
|
80%的學生繳交課程學習單(KPI:4.2.1) |
學生學習單 |
|
質化 指標 |
培養學生探索興趣、探究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KPI:4.2.1) |
學生報告、學習單 |
改善學校評鑑結果的待改進建議事項(KPI:1.1.1) |
課程計畫 |
|
鼓勵教師具有合作分享的態度與能力(KPI:2.3.1) |
教學觀摩回饋單 |
(三) 執行結果
1. 社群記錄
【105學年度上學期】
|
|
【照片說明】1050812復旦人社群會議 【記錄】1050812社群會議紀錄 |
【照片說明】地理融入教學觀摩 |
|
|
【照片說明】社會科討論小論文指導 |
【照片說明】復旦精神計畫-歷史講座 |
【105學年度下學期】
|
|
【照片說明】1060208復旦人社群會議-說課 【記錄】1060208社群會議紀錄 |
【照片說明】1060209地理融入教學觀摩 |
|
|
【照片說明】1060210復旦人社群會議-議課 【記錄】1060210社群會議紀錄 |
【照片說明】1060206復旦精神計畫-歷史講座 |
3.
活動記錄
【105學年度】
|
|
【照片說明】陳志銘教授-資訊素養融入教學講座 |
【照片說明】校史館展示架建置 【記錄】照片 |
|
|
【照片說明】校史室志工招募 【記錄】1051104招募活動 |
【照片說明】校史室志工培力課程 【記錄】書籍數位化課程11/16、11/23 |
3. 課程設計
課程名稱 |
檔案下載 |
復旦人課程 |
|
復旦校史-上海復旦 |
|
復旦校史-台灣復旦 |
教案(含學習單、教材(PPT)) |
從google earth看復旦(復旦地理) |
|
復旦校園植物景觀(復旦地理) |
|
復旦文學賞析課程 |
|
復旦文創課程 |
4. 設備照片:本學年無